序号
|
预览
|
时间/地点/图片
|
图片标题/内容
|
1
|
|
上传自:
2018-04-03 16:36
地点:
歙县
图片数:
42/42
|
长恨春归无觅处 阳产深度遇徽黄
安徽人如果没有见过徽州的春色,那简直就是白过了。阳春三月觅徽黄,安徽图片网组织35名摄影师来到黄山市歙县,开展为期两天的采访、采风活动。大家在春色中寻觅童年的记忆,闻油菜花香,看阳产土楼,摄千年香樟,游新安江十里山水画廊......
3月31日清晨6点30分,一辆大巴车从合肥晚报出发开往歙县,满载着摄影人放飞的心情,一路欢声笑语过路桥。老天给力,阳光灿烂照昌溪。昌溪村坐西朝东,清澈见底的昌溪河为屏,后有层峦叠翠的来龙山为障。两岸黄色油菜花开得正艳,碧绿的河水倒影着古木桥,偶尔几个穿着朴素村妇走过,景色颇像吴冠中的画。寂静的村落因为摄影人的到来,透出十分活力和朝气。
石潭村是真正的世外桃源。他深藏在歙县的东北山区,村与村之间仅靠一条羊肠小道相连。漫山遍野的油菜花、梨花,盛开地如火如荼,风景越好,也越有野趣。
小学生李宗汉仅有9岁,是摄影团最小的成员,到石潭的路非常惊险,上坡山路呈70度斜角,这让他觉得很刺激,“这比VR还好玩。下次还想来。”
深度码头是上帝打翻了调色板,颜色绝美。阳产依山而筑,青石铺路架桥,取红壤木材筑巢而居,鳞次栉比,错落有致,质朴壮观的土楼群。
遇到美景,摄影人还要说什么?直接端起相机:咔,咔咔,咔咔咔。长枪短炮无人机,瞄准了徽州的小桥流水、花黄柳绿、碧水青山,连带着兴奋和愉悦的心情,一同记录美好瞬间。
本次活动是安徽图片网组织的首次采风。图片网负责人、合肥晚报摄影部主任郑成功表示,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今后安徽图片网活动将会更加丰富多彩。
黄琼文
|
2
|
|
上传自:
2018-04-03 14:00
地点:
歙县
图片数:
23/23
|
|
3
|
|
上传自:
2018-04-03 13:15
地点:
歙县
图片数:
45/45
|
皖南游摄记--歙县
春季的皖南别有风情,金黄的色彩是他的主旋律,勾画出一幅幅美妙的山水画卷,白墙黛瓦马头墙衬托着古老古村落的民俗色韵,潺潺流水犹如悦耳的天籁之音,山水之间鸟语花香,仿佛走入了世外桃园,那里的山,那里的水,让人陶醉,让人回味,让人留连忘返。
|
4
|
|
上传自:
2018-04-03 10:08
地点:
歙县
图片数:
24/24
|
歙县行
一生痴绝处 无梦到徽州。徽州的春天是多彩的,徽州的春天也是淡雅的,浓妆淡抹总相宜,惊艳了你的眼球,装扮着我的四季。
|
5
|
|
上传自:
2018-04-02 15:52
地点:
歙县
图片数:
16/16
|
|
6
|
|
上传自:
2018-03-30 16:43
地点:
歙县
图片数:
28/28
|
歙县三月春色随拍
行走在三月的山水之间,春风扑面,桃红柳绿。景色迷人。皖南的徽风古韵,生机乍现,浓妆淡抹皆成画。
|
7
|
|
上传自:
2018-03-12 07:14
地点:
歙县
图片数:
8/8
|
歙县石潭美景如画
安徽歙县 石潭春色美如画
3月11日,歙县石潭村油菜花开、云雾袅绕,美景如画。
当日,安徽省歙县雨后放晴,霞坑镇石潭村漫山遍野的油菜花开,早晨的云海在山间翻滚,古村落或隐或现,山村景色美如仙境,吸引大批游客前来旅游观
左学长 摄
|
8
|
|
上传自:
2017-10-11 10:40
地点:
歙县
图片数:
9/9
|
安徽歙县渔梁坝
渔梁坝位于安徽省歙县城南一公里处的练江中,是新安江上游最古老、规模最大的古代拦河坝。据考证,早在唐宋年代,人们就曾在此垒石为坝,现在的古坝为明代重建,有明万历三十三年修坝记事碑可考。它横截练江,使坝上水势平坦,坝下激流奔腾。2017年10月2日,摄于渔梁坝镇。
|
9
|
|
上传自:
2017-10-11 10:35
地点:
歙县
图片数:
9/9
|
安徽歙县徽州古城许国牌坊
许国牌坊位于安徽省的歙县境内。许国牌坊是一座全部采用青色巨石仿木构造建筑的石牌坊,因其有8根粗达半米见方的巨石顶天立地,故俗称"八脚牌坊"。
|
10
|
|
上传自:
2017-10-11 10:28
地点:
歙县
图片数:
26/26
|
|
11
|
|
上传自:
2017-10-11 10:22
地点:
歙县
图片数:
12/12
|
安徽歙县古城夜景美如画
2017年10月2日,国庆中秋长假第二天,安徽歙县古城练江两岸灯光四射,把古城打扮的格外美丽和壮观。
|
12
|
|
上传自:
2017-06-22 11:03
地点:
歙县
图片数:
38/38
|
阳产土楼
近日慕名前往歙县深渡镇一观阳产土楼风采,深深地为先人们不屈不挠精神所折服。(摘自百度:阳产,位于皖南山区的群山之中,是一个依山而筑的小山寨。这里由于地势高,交通不便,数百年来,山民就地取材,采周边青石铺路架桥,取红壤木材筑巢而居,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渴饮山泉,饿食五谷,多种农作物生长,子孙延续。流年之中,形成了鳞次栉比、错落有致、质朴壮观的土楼群。)
|
13
|
|
上传自:
2017-05-30 20:27
地点:
歙县
图片数:
76/76
|
歙县徽州古城摄影大赛暨‘三潭’枇杷节开幕
为全力推进“旅游+”产业发展模式,有效整合旅游、摄影、农业等资源, “2017首届‘旅发杯’歙县徽州古城摄影大赛暨‘三潭’枇杷节”活动即将于5月19日在徽州古城开幕,本次活动主题为“徽州古城绘徽韵,新安江畔展新姿”,由歙县县委县政府、安徽省摄影家协会、上海市摄影家协会等七家单位主办,歙县县委宣传部及歙县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等6家单位承办,更有多家省内外主流媒体参与直播宣传,支持阵容空前,为中国旅游日摇旗助兴
“2017首届‘旅发杯’歙县徽州古城摄影大赛暨‘三潭’枇杷节”分设主会场和分会场,分别设在徽州府衙广场和深渡码头。“旅发杯”摄影大赛由歙县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冠名,以徽州古城为大赛主题,面向全国征集自然景观、传统建筑、民俗风情、人文题材的摄影作品以及1987年之前拍摄的徽州古城老照片,以国际化、专业化、多元化的视角,全面展示徽州古城的独特魅力,提升徽州古城知名度和美誉度,带动徽州古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本次枇杷节活动通过论坛、山水画廊景区主题歌曲首唱首发、农产品展示、现场采摘、特色水上表演、泳装秀等环节向参会来宾和市场充分展示歙县旅游魅力所在。在分会场,嘉宾还可现场体验古法熬制枇杷膏、与琵琶仙子互动、观看独竹水上漂等特色项目,整个过程将通过各大媒体以现场直播的方式与广大观众分享。
郑成功 摄
|
14
|
|
上传自:
2017-03-28 13:19
地点:
歙县
图片数:
18/18
|
石潭之春
每当春季到来,油菜花成为众多游客眼中的焦点。黄山歙县石潭村由于地势偏高,当地农民大都是在山坡上种植油菜。花开的时候,漫山遍野,中间偶尔夹杂一两株迎春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花花相印。
|
15
|
|
上传自:
2017-03-07 19:25
地点:
歙县
图片数:
8/8
|
安徽歙县:石潭春色美
2017年03月07日早晨,安徽省歙县霞坑镇石潭村出现了美丽的云海景观,3月份的石潭山坡上的油菜花花黄,云海涌现在山村,似人间仙境。
|
16
|
|
上传自:
2017-03-02 16:35
地点:
歙县
图片数:
24/24
|
|
17
|
|
上传自:
2017-02-28 21:51
地点:
歙县
图片数:
2/2
|
徽州闲趣
徽州文化,四海皆知;皖人之福,庐州前庭。
|
18
|
|
上传自:
2017-02-16 10:03
地点:
歙县
图片数:
41/41
|
汪满田村渔灯节纪实
汪满田村嬉鱼灯闹元宵的历史,至今已有800多年, 每年的正月十三至正月十六,溪头镇汪满田村都会进行嬉鱼灯民俗活动,老老少少全部参与...一个平时深山里的寂静村落,因元宵节而热闹非凡,这也体现了富裕后热情奔放的村民淳朴的民风和红红火火的文化生活,也是一种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
19
|
|
上传自:
2017-02-14 01:24
地点:
歙县
图片数:
26/26
|
正月十五嬉鱼灯之一--老外观灯
正月十五 我随安徽影像家一起赴歙县汪满田村 观鱼灯 晚上7:30 渔灯节在锣鼓声、炮竹声和五彩烟火中拉开帷幕.... 恰巧遇到来自法国的一对年轻夫妻,我拍下了他们一组镜头
|
20
|
|
上传自:
2016-12-17 08:53
地点:
歙县
图片数:
12/12
|
|
21
|
|
上传自:
2016-12-17 08:46
地点:
歙县
图片数:
20/20
|
|
22
|
|
上传自:
2016-12-06 08:34
地点:
歙县
图片数:
10/10
|
云雾缭绕阳产土楼
阳产土楼位于皖南山区的群山之中,是一个依山而筑的小山寨。这里由于地势高,交通不便,数百年来,山民就地取材,采周边青石铺路架桥,取红壤木材筑巢而居,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渴饮山泉,饿食五谷,子孙延续。流年之中,形成了鳞次栉比、错落有致、质朴壮观的土楼群。
|
23
|
|
上传自:
2016-09-07 14:59
地点:
歙县
图片数:
14/14
|
歙县:汪在君一生守护红军墓
9月6日,安徽歙县溪头镇满田村90岁守护红军墓老兵汪在君给少先队员讲红军的故事。
汪在君1947年11月光荣参军,在部队11年从普通的游击队员成长为连长,1958年退伍返乡担任大队书记27年,他信守誓言为英烈“安家”,58载义务守护红军墓。近日被授予 “中国好人”。
1934年11月27日,方志敏率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分路北上,其中一路红军途经汪满田村西山降时,与国民党四十九师遭遇,双方激战一天一夜,大部分红军突围,留下掩护的先遣队红十军团十九师三团团长王吉山和十八名战士阵亡,转移途中又有9名重伤员牺牲,史称“西山降血战”。战斗结束后,年仅7岁汪在君亲眼目睹了乡亲们把牺牲的红军遗体掩埋进战壕,幼小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立志坚守红军墓,报答红军烈士们的恩情。
吴建平 文图
|
24
|
|
上传自:
2016-06-13 10:49
地点:
歙县
图片数:
48/48
|
黄山:水墨歙县胜却五色霓裳
跌宕起伏的马头墙,山头斜阳映衬的炊烟,沉睡在悠长历史中的祠堂,阳光悉数跌落的天井,藏着闺中少女一汪心事的走马楼……如此墨色丹青,浮光尘世,唯有徽州。而恰巧歙县又几乎包揽了徽州最美好的风光。在这个初夏多雨的季节,我们走进了歙县。
歙南第一村——昌溪古村
昌溪古村位于歙县南部山区,从歙南名镇深渡至昌溪大约5公里左右。它座落在千岛湖的源流昌源河所流经的皖南山间盆地中,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古村,历来被称为“歙南第一村”。整个村落被群山环绕,昌源河从村前流过,昌溪古村不仅有“周氏宗祠”等老宅,而且村中水口外古树多,有周邦头水坝口的众多古树,有吴家水口庙坦前的千年龙凤古樟树,古庙屋后的千年银杏树等。古村又分为吴氏古村和周氏古村(又叫周邦头)上下两村。
世外桃源——阳产
阳产土楼村位于皖南山区的深渡镇,是一个依山而筑的小山寨。这里由于地势高,交通不便,数百年来,山民就地取材,采周边青石铺路架桥,取红壤木材筑巢而居,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渴饮山泉,饿食五谷,子孙延续。流年之中,形成了鳞次栉比、错落有致、质朴壮观的土楼群。
阳产村是一个依山而建的山寨,房子以土楼为主,土楼群是阳产村最大的特色,一座座,一排排,密密麻麻,一幢接一幢。均以青石砌磅为地基,再建土楼,土楼与土楼之间有石板或石板台阶或青石铺地。无论是每一座单体土楼,还是整个村落的土楼群,它都有一种乡土的美感,体现出独特的画境美、意境美、雄浑美、气势美。土楼群依山就势、千姿百态、布局合理、错落有致,体现了人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具有浓郁的山区民居建筑特色,构成了神奇、古朴、壮观、美丽的画卷。
徽州阳产土楼建筑群,是徽派建筑又一奇葩,是徽州山越人智慧的结晶,是落后生产力和高度文明两者奇特的混合,是东方生土建筑文化艺术的殿堂。
阳产土楼保护完好对当前研究我国古老建筑颇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意义。
翡翠环绕着古城——问政山
问政山在安徽皖南黄山市歙县歙城东门,山势如翔鸾舞凤,宛若一道天然屏障。问政村一式青瓦白灰马头墙的徽派建筑,沿着东西方向的山岭朝南分布,高低错落,井然有序。问政山之所以出名,与该山的竹海是分不开的。登上问政山,放眼望去,满山郁郁葱葱的竹子连绵不断,袅袅的烟雾环绕竹林。
置身问政山巅,环顾花山竹林,眺望镶嵌在青山秀水中的徽州古城,令人心旷神怡。
新安江畔美丽乡村——南屏村
南屏村位于安徽省歙县西南,是一座有千年历史、规模宏大的古村落,因多部著名影片在此拍摄,被称为中国影视村。全村有近三百多座明清古建筑,村中有36眼井,72条巷,从村头到村尾二百多米的一条中轴线上,至今保留这八个大小祠堂,这种祠堂群在全省也是仅此一家,古私塾园林和古民居建筑也比比皆是。
南屏是皖南古村落中以幽深街巷、祠堂群和古民居群组合构成、独具特色的村落建筑景观典型代表。南屏村山水秀美,人文荟萃,古风依旧,民风纯朴,是穿越历史时空,解密古徽州几百年徽商人家兴衰、解密古徽州宗法制度、解密古徽州村落布局风水原理的必去之地,也是走进乡村、回归自然、体验古风的好去处。
合肥晚报 合肥都市网 安徽图片网 记者 韩婷 郑成功 文 图
|
25
|
|
上传自:
2016-03-31 17:47
地点:
歙县
图片数:
9/9
|
歙县:昌溪古村
昌溪是古徽州歙县境内的一个历史、文化、生态古村,历来被称为“歙南第一村”。四周群山环绕山青水绣,鸟语花香景色迷人,是全国生态文化村、安徽省历史文化名村。图为近日拍摄的昌溪春景。
吴建平 摄
|
26
|
|
上传自:
2016-03-31 17:40
地点:
歙县
图片数:
24/24
|
歙县:神秘大坑源
皖南山区歙县岔口镇大坑源村是个神秘的村庄。
大坑源村有一条古道,那就是大孟自然村通往芦山自然村696级阶梯的石板古道,和一般的古道不同,这条古道宽有近两米,建在半山腰上,始建于民国时期的“半岭亭”虽历经百年沧桑,主体结构和石刻依然保存完好。
大坑源村整个山坞里的十四个村庄,依山势而建,因地势较高而且开阔,花开季节,蓝天白云、粉墙黛瓦、沧桑古道映衬下的大坑源村原始中透出清新,神秘中显出悠然,吸引了省内外众多驴友前来探秘。
走近大坑源村高演自然村的村口,青山绿树与粉墙黛瓦的徽派建筑交相辉映,古道、古建、古树、人家构筑起如诗如画的生态家园,宛若天人合一的桃源仙境,令人心旷神怡。
“敬义堂”兴建于清乾隆年间,已有近300年的历史。除了高演村民组的“敬义堂”和古水口,依山而建的益州村民组的“盛德堂”也保存完好,这个两层古建筑不仅精美的木雕、石雕保存完好,而且还保留着完整壁画。
大坑源村是第一个登上南极的中国人张逢铿的故乡,这里的村民勤劳朴实,这里的老人都很健康,这里的农民大部分居住在土墙房中,他们都在这里吸着天然氧吧,喝着山泉水,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生活。
吴建平 摄
|
27
|
|
上传自:
2016-03-24 17:24
地点:
歙县
图片数:
9/9
|
歙县志愿者:牵手保护古城墙
3月24日,安徽歙县60名党员志愿者牵手行走徽州古城,为古徽州城墙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造势。
当日,党员志愿者给市民和游客发放歙县古徽州城墙申遗宣传册200余本,《致广大市民的一封信》1000余份,亲力亲为清除垃圾,纠正不文明行为。
歙县古徽州城墙已征得中国明清城墙联合申遗牵头单位南京申遗办的认可并同意加入“8+6”捆绑模式。2017年8月将迎接国内外权威专家的最终考察,2018年6月底将接受最终考察与世遗评审,争取申遗成功。
歙县始建于秦,筑城于隋,府县同城近1400年,是中国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古徽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徽文化的核心发祥地。歙县古城墙主要包括府、县城墙及潮水门、德胜门、临溪门、新安门、问政门。府城墙始建于隋朝末年(617年),起初城廓略小,唐中和二年(882年)扩建规模。县城墙建于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前抵府城、后枕问政、左临练水、右据石壁”,计千丈,高三丈,上宽一丈五尺,下宽二丈,周七里许(面积约1.30平方公里),设四门。现存古城墙保留约1500米及潮水门月城、南山门、府城子城,另有南、东两谯楼。1991年以来该县先后投资8000余万元对古城墙进行修复保护。
吴建平 摄
|
28
|
|
上传自:
2016-03-23 15:03
地点:
歙县
图片数:
8/8
|
歙县渔梁古镇好风光
3月23日清晨,安徽歙县徽城镇渔梁村江边,市民在小道上健身锻炼。
渔梁村是皖南山区的一个古镇,通过近几年的打造已成为国家5A景区,练江河水映衬着古老的村庄,小路边的桃花、油菜花让游客流连忘返,美丽风光更适合宜居宜游。
吴建平 摄
|
29
|
|
上传自:
2016-03-23 12:50
地点:
歙县
图片数:
6/6
|
|
30
|
|
上传自:
2016-03-22 14:31
地点:
歙县
图片数:
2/2
|
即将消失的老行当——篾匠手艺
他叫张寿根,属牛,56岁;家住歙县庙前村;孩子都出去打工了,留下他看守门户。闲着也是闲着,凭着自己天生的一股牛劲,坚韧不拔的继承着上辈子的这一份祖业--篾匠手艺。
我问他:“你编制这一个框框几个钱?”。他告诉我说:“这一个框框70块钱。”。我又问道:“那你咋不把这手艺传给孩子呢?",他回答:”干这活辛苦,而且当今的世界太精彩,寂寞的小山村拴不住年轻人一颗火热的心。出去了又是一番天地,在外多挣钱还开了眼界长了见识,你说他学这手艺干啥?“,我听后思绪久久,是啊,老张说的没错,当今的世界太精彩,小山村的人们太无奈,只可惜这篾匠手艺没有了传承......
|
31
|
|
上传自:
2016-02-26 20:56
地点:
歙县
图片数:
1/1
|
爆米花
2015.11.22,歙县岔口镇的村民正在爆米花,金黄色的玉米装进炉筒里,几分钟就听见”砰“的一声,香喷喷的玉米花唤起了我小时候的记忆.....
不一会儿,村里的老人们纷纷赶来了,现抓一把品赏着。
|
32
|
|
上传自:
2016-02-26 20:42
地点:
歙县
图片数:
1/1
|
|
33
|
|
上传自:
2016-01-30 10:39
地点:
歙县
图片数:
48/48
|
|
34
|
|
上传自:
2016-01-05 16:23
地点:
歙县
图片数:
1/1
|
卖肉摊
2014年12月6日,在皖南采风时拍摄的摄影小品。
|
35
|
|
上传自:
2016-01-05 16:19
地点:
歙县
图片数:
1/1
|
村头守望者
2014126日,在皖南采风时拍摄的摄影小品。
|
36
|
|
上传自:
2016-01-04 10:22
地点:
歙县
图片数:
12/12
|
|
37
|
|
上传自:
2015-12-25 20:39
地点:
歙县
图片数:
3/3
|
|
38
|
|
上传自:
2015-12-11 16:11
地点:
歙县
图片数:
1/1
|
|
39
|
|
上传自:
2015-11-25 10:51
地点:
歙县
图片数:
9/9
|
徽州古城迎佳丽
11月21日,2015世界旅游文化小姐安徽佳丽走进徽州古城。
歙县为宣传扩大徽州古城对外影响力,特邀十多名佳丽走进古城,展现古老文化与现代时尚的结合,吸引游客和摄影人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美。
吴建平 摄
|
40
|
|
上传自:
2015-10-29 11:10
地点:
歙县
图片数:
16/16
|
我是志愿者
我是志愿者
——我市首支民间救援队自费驰援山洪灾区
夏日暴雨后的阳光毒辣的照在满是泥浆的村落中,几名志愿者趟着齐膝深的泥水帮助灾民抢救家中物资。当天气温已达36度,不一会,大家都已汗湿全身,泥水混着汗水湿透衣衫,志愿者们顾不上擦拭汗水,只想趁着天黑前帮着灾民把家中被泥土掩埋的物资抢救出来一点。
由于山洪来的太猛,灾民谢成军停在家中客厅的电动车都被埋在泥土中,谢成军一个人无法将家中这惟一的交通工具抢救出来。志愿者们了解了情况后,二话不说,卷起裤腿,趟着山洪倒灌下来的稀泥,一起动手帮着谢成军抬车,100多斤重的电动车一半埋在泥土中,狭窄的房间里无法使用工具拖拉,志愿者们就用手扒开稀泥,拖拽着车身,稀泥糊了一身也无暇顾及,硬生生地将车辆抬到了家门口的空地上。一番折腾,大家都以筋疲力尽,顾不上喘口气,志愿者们又来到对门的灾民蒋名彪家中,帮助清理淤泥。这些志愿者全部来自合肥民间,他们有一个响亮的名称——“徽鹰救援队”。他们正在黄山市徽州区杨村乡山口村里抢救灾民,这里是此次山洪受灾的重灾区。
6月30日,皖南山区发生特大山洪,黄山市全市受灾人口13.3万人,徽州区有4人因山洪暴发冲压死亡,另有4人因房屋被山洪冲垮被埋、2人失踪。灾情牵动着队员们的心,大家在第一时间互通了电话,决定第二天一早从合肥出发,前往灾区救援。首批四名队员除了救援灾民,还承担着收集、记录灾民需求,对口支援受灾严重家庭,为灾后重建筹集物资的任务。
“徽鹰救援队”目前是合肥民间惟一从事专业救援的公益性组织,今年五月份刚成立,队员来自各行各业,目前已有30多名队员。此次大家驾着自己的私家车,自费前往受灾最严重的徽州区去救援。虽然一路上塌方、滚石不断,但队员们不畏艰险,终于于7月1日下午抵达重灾区徽州区杨村乡。进了村庄后,队员们走村串户,寻找需要帮助的村民。
在灾民蒋名彪家中,他说起当时山洪的情况,仍然心有余悸。“早晨9点钟左右,我刚起床,在家门口洗脸,就听到轰隆轰隆的声音从头顶上传来,我赶忙拉着妈妈从家里面跑出来,就几秒钟时间,山洪就冲下来了,家里的房子全部被泥土盖住,山洪大概持续的十分钟左右,再回到家里,已经全部是山石和泥巴。迟几秒钟,一家人命就没有了。”队员何小六将蒋名彪家中的受灾情况一一记录下来,并联系上海的同行对这些灾民进行对口援助。队员余志刚说,“虽然我们这次人少,但能帮助灾民们解决点实际困难,后续给他们对口支援些物资,我觉得这次的行动就值了!”
本报记者 虞俊杰 摄影报道
|